文丨卷卷兔
轉(zhuǎn)載自公號:谷雨星球 (guyujihua2021)
幾年前,我去參觀一所雙語學校時,一位老師困惑地問我,小學1年級孩子學習3乘以3等于9,要探究好幾個星期的數(shù)學課,這是不是在浪費時間?
(資料圖片)
我也在一堂中學哲學課上見過原本兩小時討論,因?qū)W生缺乏基本知識而占用了整個下午,但是討論深度看似與課間聊天無異,期間超過四分之三的學生提前離場。
教育方法里層出不窮的「花活兒」,如何用好才能不是浪費時間,而是提高質(zhì)量?這至今仍未討論出個答案。
不過,在大洋的另一邊,專注將認知科學應用到K12領(lǐng)域的哈佛大學認知心理學博士、弗吉尼亞大學教授 Daniel T. Willingham,從腦科學維度,在豆瓣評分9.3分的《為什么孩子不愛上學》一書里,破除了一些迷思。
一
“死記硬背”
真的是一無是處嗎?
簡單回顧下,要想讓孩子學好和學會,大腦里必須需要完成有過程、有成效思考,這需要滿足四個條件:
環(huán)境中的信息
長期記憶中的事實
長期記憶中的步驟
工作記憶中的空間大小
這個研究,也打破了一些認為背誦和記憶在學習中沒啥用的誤區(qū)。
我一直有個困惑:為什么在一些大力提倡個性化教育的創(chuàng)新學校里,投入了大量的時間、金錢和老師,僅從成績來說,孩子們的學習效率卻不見得高,可能不如許多從體制內(nèi)轉(zhuǎn)進來的同學?
許多老師告訴我,這可能是孩子們在早期基礎(chǔ)不夠好,也就是花在重復性練習和記憶背誦上的時間不夠多。
但另外一方面,卻有越來越多人認為,現(xiàn)在知識更迭速度太快,而信息可得性也越來越強。知識隨手一查即可,但高級的思維能力是查不到的。
所以我們不應該讓孩子背誦和記憶,花更多時間去鍛煉理解和獨立思考的能力。
但是,根據(jù)Daniel教授的觀點,對背誦和記憶的不屑,認為高級思維比事實性知識重要的觀點,實際上是錯誤的。
■調(diào)查顯示,美國孩子為自己選的書普遍低于自己的水平。這也側(cè)面證明了大腦確實是不愛思考的。
其一,把“事實性知識的記憶”與單純忽略邏輯、意義和應用的“死記硬背”混為一談。
單純的死記硬背就是從不解釋出處,不問邏輯,也不管應用。但“事實性知識的記憶”,有基本的知識,還會解釋為什么、如何做。
如“全球變暖,會讓極地冰雪融化,影響極地動物的生存,讓海平面升高,威脅沿海居民的生活,還會導致干旱、冰凍等極端天氣,影響所有人的生活狀況”。
事實性知識通常會要求學生背誦,考試中也往往以判斷、選擇、填空的形式呈現(xiàn),在某種意義上,也是在提高學生的基本思考能力。
其二,事實性知識的掌握,其實是與高級思維活動密不可分的。
過去三十年的研究和數(shù)據(jù)已經(jīng)表明:縝密的思考,需要了解基本事實,而家長最關(guān)心的分析推理、批判性思維等思考技能,恰恰和事實性知識密切聯(lián)系的。
在Daniel教授看來,“事實性知識要先于技能”。
所以,學生需要鍛煉獨立思考、分析推理的高級思維能力,但也絕不應該忽視事實性知識的掌握。
甚至可以說,沒有事實性知識做基礎(chǔ),就無法實現(xiàn)高級思考。
二
三個關(guān)于學習的實驗
在上一篇文章說過,大腦是很懶的,很不愛思考,我們大多數(shù)時候的學習、生活都在依賴以往的記憶、經(jīng)驗和習慣。
那么對于事實性知識的記憶和背誦,可以讓我們長期記憶變得更牢固,隨時可以調(diào)用,基礎(chǔ)才能越好。
而從腦科學維度來說,基礎(chǔ)好的學生,長期記憶里有著極豐富的環(huán)境信息。
要知道,小學階段4年級以前偏向認字、認詞,4年級以后重在閱讀理解,學生之間的認知差異也越來越大。
如果有豐富的環(huán)境信息和長期記憶,那么學生可以更快地理解詞匯、自動填補被省略的信息、合并相關(guān)要點,節(jié)省工作記憶空間,進行更多復雜思考;以及讓模糊的信息變清晰。
再舉個例子。
若讓孩子記憶幾個字母: N B C D N F H P I,是不是很難記憶?但同樣這幾個字母,我們做下合并: CNN、FBI、PHD,你是不是兩秒就能記全?
這就是信息的合并,就像是在整理房間時,按照物品的類別進行分類、打包。而關(guān)于大腦的研究得出,信息如果能被合并,能在工作記憶中節(jié)省相當大的空間。
這其實和一個人本身閱讀能力高低關(guān)系不大,起到根本作用的,就是背景知識的多寡。
一個實驗可以證明這個道理。
研究人員從初中生選出一部分閱讀能力高的學生,和一部分閱讀能力低的學生,同時閱讀一篇關(guān)于半句棒球比賽的故事。每一組學生中,都有對棒球了解很多和很少的學生。
而無論是高能力組還是低能力組,都是棒球知識多的學生,對棒球故事理解更深。
還有一個實驗就發(fā)現(xiàn),即使沒有過實際的行動經(jīng)驗,但如果僅僅是提前閱讀過相關(guān)的知識,然后再去讀同一主題的新文章,有過閱讀的人,也會比沒有過背景知識閱讀的人,理解更深、更快,第二天能回憶起的內(nèi)容,也要更多一些。
這就是背景知識對理解、對記憶的促進作用。
比如我在A書中看到一個觀點,當時不明所以,也就沒當真讀,但幾天后,我又在B書中看到此觀點的延伸內(nèi)容,于是我立刻想到了A書中的內(nèi)容,兩者一聯(lián)系,我徹底讀懂了這個觀點,而這個知識,也就成為了我長期記憶中的資源。
要想讓讀書變得有趣,就像是尋寶,背景知識就像是在大腦中埋下一個個寶藏,再一個個將其聯(lián)系起來。
而能發(fā)掘多少寶藏,則取決于我們的長期記憶中到底有多少信息存量。
三
我們要如何做
這些研究也解釋了為什么我們要盡可能地要讓孩子,擴大其對事實性知識的記憶和掌握上的原因。
不僅在金錢存在“窮者愈窮,富者愈富”的馬太效應,知識上同樣存在——智者愈智。
一個人的背景知識越豐富,長期記憶就越牢固,做起題目來越得心應手,從而有更強的能力進行推理分析、邏輯思考,也有更多的腦容量進行創(chuàng)新。
許多研究證明,批判性思維、創(chuàng)新也都不是憑空想象,而是在有了豐厚積累后,自然而然地呼之欲出。
那么家長要如何做呢?
第一, 不設限接觸各類知識,切忌以數(shù)量為目標
有研究證明,讀大量“閑書”的人,一生會在各方面受益。
家長要為孩子找到符合認知水平的書籍,太難的書會挫傷愉悅感,太簡單的書讀起來則昏昏欲睡。
而學校中的核心課程,就需要閱讀更多專業(yè)書籍,來增加理解的深度。哪怕這個閱讀量很大,也要堅持下去。
值得提醒的,讀書并不是為了炫耀,不是為了攀比數(shù)量。讀了多少本書也并不能成為衡量孩子是否優(yōu)秀的標注之一。
若從小讓孩子以讀完多少本書為閱讀目標,當面對高階的大部頭的深度閱讀時,大多則會打退堂鼓,丟失興趣或者囫圇吞棗。
第二,與其強調(diào)喂了多少知識,先關(guān)注是否消化了
我們采訪的多位過來人媽媽都說,那些看似很佛、孩子還發(fā)展得很好的家長,大多都是在小學4年級前投入了大量的心血。
這種投入并不是關(guān)注孩子上了多少個興趣班,提前學習了多少知識,而是順應孩子大腦發(fā)展的階段,在每個階段都關(guān)注孩子有沒有真正理解、消化了已有的知識,一步一個臺階。
同時,不斷在價值觀上與孩子達成一致:學習是重要的,基礎(chǔ)性掌握是重要的。
大腦是愛偷懶的,若沒有早期幫助孩子進行環(huán)境背景知識和長期記憶的強化,而是不斷搶跑,不在一個個關(guān)鍵點上吃透,孩子年齡越大在學習上面臨的挑戰(zhàn)則越大。
第三,知識體系在先,批判性思考在后
如果先讓孩子了解學科基本常識,我們再問更加深度的問題,學生的積極性會更高,也不大可能因為答不出來而挫傷愉悅感。
也就是說,不管在進行什么探究活動之前,我們需要讓孩子先對基本的學科知識有所了解,而非倒過來進行一堆探究猛如虎。
不然花了極多的時間大概率屬于白忙活,孩子就覺得“好玩”,但到了中學部分孩子開始對這些方法免疫,而覺得“無聊”。
這也是在部分落地的不那么實的創(chuàng)新教育中,常會出現(xiàn)的問題。
尤在高度強調(diào)批判式思維的環(huán)境里,很多人會過早教授給孩子思考的模型,陷入為了探究而探究的謬論里,而忽視了孩子對于事實性知識的掌握和記憶,缺乏了思考的根基。
我們常說靜待花開,但若沒有科學的施肥法,很可能靜靜等待許久后,大概率養(yǎng)出一個只愛追求淺層快感而吃不得學習苦的躺平娃。
科學的「施肥法」不是由錢決定的,也不是由名字高大上的教育名詞決定的,反倒是老法子新用有效。
來源 | 本文授權(quán)轉(zhuǎn)載自「谷雨星球」。中產(chǎn)媽媽不焦慮俱樂部,以真實故事對抗焦慮,用專業(yè)判斷規(guī)劃升學,以戰(zhàn)略思維探索志趣。
關(guān)注明師俱樂部
第六屆英語教師發(fā)展大會U盤(收藏版)
長按上方二維碼即可購買
公益講堂開講了:新課標·新理念·新課堂優(yōu)秀課例展播
期末專題 | 有一種驚喜和期待,叫英語老師寫的期末評語!
明師公開課為你精選1000+英語好課!| 明師研習社
名家談 | 崔允漷:如何設計指向核心素養(yǎng)的單元學歷案?(附模板)
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的單元整體教學設計與實施 | “種子教師”第二期
初中英語課堂中的“跨學科教學”例析!
為什么“英語”不能退出主科?看完這篇就明白了!
寶藏資料 | 這波經(jīng)典中國故事英文課件建議收藏!
10000套教師PPT課件模板,直接領(lǐng)取!
英語分級閱讀教學策略與實踐的教學評價(附觀摩課案例)
教學資源、精彩活動、趣味互動
福利折扣、在線咨詢
明老師微信ID:iminglaoshi
請不要重復添加明老師,謝謝!